首页 >> 专题 >>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>> 正文

家门口就业更幸福

——甘谷县农民工返乡就业透析
2018-06-19 15:20:36 来源:甘肃日报 作者:文洁 编辑:王小平 点击:

初夏,和煦的阳光挥洒在甘谷县大庄镇大庄村,绿树掩映下,鲜红的“精准脱贫就业车间”门头格外醒目。这个“脱贫车间”于今年4月29日建成并投产,创办者是甘谷县腾达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校长张维林。

走进车间,一台台缝纫机整齐摆放,穿着统一工作服的女工娴熟地操控着机器,忙着赶制订单。“我们大多数都是本村人,在学校带薪培训后在这上班,在家门口就能挣钱,真是太好啦!”一位女工高兴地说出了大家的心声。

“脱贫车间”是甘谷县针对近几年返乡农民工日益增多,特别是农村妇女需照顾老人孩子不便外出务工等情况,搭建的一个就业平台。平台积极引导县内农产品加工、服装制造、轻工纺织、特色种养等劳动密集型、加工型企业到乡镇(村)设立“脱贫车间”。通过“企业+脱贫车间+农妇”“企业+脱贫车间+贫困户”模式,不仅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利用,同时把农村劳动力人口转化为新兴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。

“‘脱贫车间’促进了从‘输血式’脱贫到‘造血式’脱贫的有效转变。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加快以城带乡、以工促农步伐,实现农民就近就业,家庭更完整了,家乡更温暖了。”甘谷县委负责同志说。

家门口上班,既能照顾老人孩子,又能挣钱……一笔账算出暖暖的幸福

甘谷县雅路人麻鞋生产车间,女工占绝大多数,她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有在外地务工的经历,这几年为了照顾老人、孩子陆陆续续回到家乡。

负责产品检验、验收的张红芳是两个孩子的母亲。她曾在广州打工,后来回到家乡,已在麻鞋车间上班两年。问起她在家门口就业和出外打工相比,哪个好一点?张红芳扳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:广州打工时月收入比在家乡打工收入确实高一些,但花费也大,购买日常生活用品,添置衣服,往返路费……一年到头,算下来也攒不了几个钱。

最让人难心的是家里的一摊子事:老人、孩子在家,生病了照顾不上,孩子开个家长会有时都没人去。好不容易盼到春节,又为买不上火车票煎熬,上了车,人挤人,有时候要站30多个小时,好不容易回到家,人浑身都散了架……一眨眼,家里的板凳还没坐热,又到了返回时间。

“真是没挣到多少钱,也没照顾上家。”“看现在多好,家门口上班,每月有2000元左右收入,住的地方到车间只要10分钟。厂里中午11时30分下班,下午5时许下班。既能照顾孩子,又能挣钱,手头也宽裕了。最主要的是每天都能见到孩子,有个啥事,亲戚、邻居相互帮衬。”张红芳笑呵呵地诉说着家门口就业给她带来的幸福。

  和张红芳一样,近年来,甘谷县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陆续回到家乡,过起了按时上下班的幸福生活。

    大庄村的王金莲以前在北京等地打工,主要做缝纫工。2005年以后,王金莲留在家中照顾老人、孩子。随着孩子长大上学,家里花钱地方的增多,王金莲想再打工,但又不能离家。张维林在家门口创办的“扶贫车间”对她而言,无疑是雪中送炭。凭着过去练就的一手娴熟技术,王金莲很快在“扶贫车间”实现再就业,还担任车间技术主管,主要教授、指导女工缝制衣服,每个月有2000多元收入。

    “不管在哪里干活,技术还是很重要的。”王金莲感慨地说。

    “中指挑筋,食指拇指抓线,线从中指下面走,绾扣,放中指……”在另一间厂房,技术人员曹晶正在为贫困村妇女进行汽车坐垫手工编织技能培训。

    今年42岁的令致堂正一丝不苟地学习着编织手法。“我文化程度不高,厂里的活不太好找,编织是我的特长,活可以带回家干,既能顾家,又可以挣钱,这个方式太好啦!”

    目前,这种“不出家门就能挣钱”的编织培训已在甘谷县新兴镇史家坪村、大庄镇大庄村、谢家湾乡丁家沟村等7个贫困村全面推开,一些无法前往“扶贫车间”上班的贫困户,只需要经过培训,学会一道工序,就可以拿回家干活,公司按件计费。

    大像山镇新庄村村民李建刚曾在天津打工,回到家乡后参加烹饪培训,拿到了中式烹调师证,现在当大厨的他,饭菜做得好,名气越来越大,主要承接周边村子的红白事。

    “做一桌饭我赚60块钱,一年下来算算,比在外打工时候收入好!”李建刚乐呵呵地说。

    加大培训,技术就业,贴心服务……回得来,更要留得住

    夫妻团聚,照顾父母,抚养孩子,在家乡找到归属感和安定感,是人之常情。但回到家乡容易,如何留下来才是关键。

    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,甘谷县已有700余人回乡创业,还有不少人有回乡创业的打算。

    “这些人在外多年,见世面多,脑瓜子活泛,有一定资金积累,我们要做的是为他们就业提供贴心服务,一人留下来致富简单,更要让他们成为‘领头雁’,带领大家伙致富。”甘谷县劳务办主任王福林说。

    近几年,甘谷县针对返乡人员日益增多现状,结合精准脱贫,通过以城带乡、以工促农,帮助农民可以就近就业,不再远走他乡。

    针对多数农民知识、技术缺乏,甘谷县持续加大培训力度,采取“企业+农户”培训方式,由政府指定专业培训机构,为群众开展一对一的精准培训,将过去政府为群众培训什么,转变为群众需要什么就开展什么培训的“点菜式培训”,量体裁衣,因材施教,确保培训“适销对路”。

    “不方便来车间上班,可以培训后,带着麻线、钩针、鞋面等材料,回到家中制作麻鞋半成品,只要保证交货时间和产品质量就可以。如果做得好,年收入近2万元。”雅路人麻鞋公司负责人郭娟说。

    为方便大家取材料、送半成品,郭娟在新兴镇半屲村、孙家坪村、安远镇建立“巧手点”。目前,甘谷县有500多名零散在家制作麻鞋半成品的工人,但仍无法满足来自各地的订单需求。近期,郭娟准备在安远镇等5个乡镇设立“陇原巧手扶贫车间”,重点吸收“无法转移、无法就业、无固定收入”“三无”贫困群众。从接受过培训的学员中,选出优秀的巧手学员作为“扶贫车间”的骨干员工,通过他们传、帮、带,带动更多的妇女从事麻编、草编等工作。

    有了技术,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不再是难事。尽快掌握一门技术,成为大多数甘谷回乡务工者的共识。

    5月14日下午,甘谷县金山镇刘家沟村、上滩子村、下山庄村35名贫困户顶着烈日,赶往金山乡阴坡小学参加“精准扶贫花椒园管理培训”。

    今年54岁的刘家沟村贫困户谢小兰听得格外认真。她家里种了近6亩花椒树,以前一直靠经验种植。这次通过老师讲解,对施肥、剪枝等知识一下亮堂了。“这样的培训太好了,这几年县里不少地方搞农业示范基地,缺技术人手,多学点可以在家门口打工赚钱。”谢小兰认真做着笔记说。

    甘谷世扬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校长高世扬介绍,针对返乡人员状况需求,他们的培训更接近实际,可以依托自身资源介绍工作,不少人培训后很快在家门口就业。

    目前在甘谷,以“政府+企业+贫困户”方式创建的“脱贫车间”共有4个,170名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得以就业。另有10多个扶贫车间正在建设之中,建成后预计可帮助当地750名贫困人口实现增收。全县已有700余人回乡创业,兴建规模种养业、加工企业等经济实体近千家。

    采访中,也有一些返乡人员表示,近年来,各地就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,但还存在范围窄、力度小、操作性不强等问题。希望采取措施,保证现有政策全面落实基础上,在土地流转、融资、税费、担保、培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,加大对返乡下乡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,通过政府引导,提高返乡下乡创业人员的技能素质;加强信贷扶持,破解创业“瓶颈”;积极改善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,完善用水、用电、交通和物流中心等设施,为返乡创业提供便利条件,带动更多返乡人员在家门口就业。